生物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
|收藏|设为首页
学院新闻
“中心”老师带领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 探索天然产物抗乳腺癌的科学奥秘
发布时间:2024-06-29 浏览次数:14

2025 年 6 月 13 日至 28 日,豫北医学院以学生彭泓语为负责人的暑期 “三下乡” 社会实践团队,在生物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胡焕焕副教授、科研秘书姬国杰老师、王朋博老师的悉心指导下,于生育力重点保存实验室开展了一场围绕 “天然产物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” 的深度实践活动。此次活动不仅为学生搭建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,更在探索科学问题的过程中点燃了团队成员对科研的热情。

聚焦核心研究:从文献调研到实验验证的完整链条

团队以“天然产物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” 为核心课题,构建了 “调研 - 分析 - 验证 - 反思” 的完整科研实践路径,层层深入探索科学问题。 前期调研与可行性分析:借助生物信息学技术锚定研究方向

活动前期,团队首先系统调研了天然产物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现状,重点聚焦乳腺癌这一威胁女性健康的高发恶性肿瘤。为精准锁定研究靶点,团队运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技术开展分析:靶点筛选与网络分析:通过下载海藻药物相关靶点,结合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(WGCNA),挖掘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;功能富集分析:利用基因本体论(GO)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(KEGG)富集分析,解析靶点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;互作网络与分子对接:通过蛋白质 - 蛋白质相互作用(PPI)网络分析构建核心调控网络,并借助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天然产物与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,最终确定了以 “槲皮素通过抑制 E2F2 表达影响乳腺癌侵袭转移” 为研究方向,为后续实验奠定了理论基础。

实验验证:细胞与分子水平揭示天然产物的作用机制

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,团队深入实验室开展具体实验操作,聚焦槲皮素对乳腺癌细胞的影响:细团队成员熟练掌握了乳腺癌细胞系的复苏、传代、冻存等基础操作,为后续实验提供了稳定的细胞模型;通过CCK-8方法,测定不同浓度槲皮素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,确定有效作用浓度;运用 RT-qPCR、Western blot技术,验证槲皮素对 E2F2 基因及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,初步揭示其通过抑制 E2F2 表达进而阻断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分子机制。 实验过程中,从无菌操作的规范执行到精密仪器的熟练使用,团队成员在反复实践中打磨实验技巧,逐渐从 “理论学习者” 转变为 “实践操作者”。

实践价值:科研兴趣的点燃与综合能力的提升

1. 激发科研热情,培养科学思维本次“三下乡” 活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,让学生直面科研过程中的真实问题。从最初面对复杂数据库的手足无措,到逐步掌握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;从实验操作中的频繁失误,到最终获得稳

定可靠的结果,团队成员在 “发现问题 - 解决问题” 的循环中,深刻体会到科研的严谨性与探索的乐趣,对生命科学研究的兴趣被极大激发。

2. 锤炼实验技能,强化团队协作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,团队成员不仅熟练掌握了细胞培养、分子检测等核心实验技术,更在分工协作中学会了沟通与配合。从实验方案的共同设计到数据的交叉验证,每个人都在团队中找到自身价值,培养了严谨的科研态度和高效的团队协作能力。

3. 立足临床问题,深化社会思考团队结合研究内容,深入反思了乳腺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:作为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,乳腺癌不仅威胁患者生命健康,更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。通过本次研究,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,科研不仅是实验室中的探索,更应立足临床需求,以科学力量为疾病防治贡献力量,这种“科研为民” 的意识成为实践活动的重要收获。 此次豫北医学院生育力重点保存实验室的 “三下乡” 社会实践活动,以扎实的科研实践为载体,实现了 “知识传授 - 技能培养 - 思维塑造” 的多重目标。团队成员在探索天然产物与乳腺癌治疗的科学奥秘中,不仅提升了专业素养,更埋下了投身医学研究的种子。未来,这份在实践中培养的科研热情与社会责任感,将激励他们在医学领域持续探索,为攻克疾病、守护健康贡献青春力量。

相关链接:鲁网新闻中心:https://www.redcross.org.cn/redcrossol/modal.html?i=2&cla=883383141733(文:胡焕焕,姬国杰图:胡焕焕,姬国杰)